《大地上的事情》
來源:4px查詢 | 葦岸 2020年11月23日08:35
《大地上的事情》(增訂版)
作者:葦岸 著,馮秋子 編
出版社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
出版時間:2020年10月
ISBN:9787559830869
定價:69.80元
內容簡介
葦岸最新增訂版本,由葦岸生前摯友、作家馮秋子受葦岸家人委託,歷經數年整理、選編。
《大地上的事情》(增訂版)新增葦岸遺著:散文、隨筆20篇、詩歌22首、書信1封、譯文2篇,共計45篇(首);此外,延用的葦岸《後記》,附錄的《葦岸生平及創作年表》和《葦岸作品的後續傳播》,對於記錄葦岸生平和研究葦岸及其創作,提供了更為全面、準確和翔實的史料信息。該增訂版是葦岸作品目前為止最完全版本。
作者簡介
葦岸,原名馬建國,一九六〇年一月生於北京昌平北小營村。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哲學系,畢業後任教於北京昌平職業教育學校。一九八二年在《醜小鴨》發表第一首詩歌《秋分》,一九八八年開始寫作系列散文《大地上的事情》,成為“新生代散文”的代表性作品。一九九八年,為寫作《一九九八廿四節氣》,選擇居所附近農田一處固定地點,實地觀察、拍攝、記錄,進行廿四節氣的寫作。一九九九年在病中寫出最後一則《廿四節氣 穀雨》,五月十九日因肝癌醫治無效謝世,享年三十九歲。按照葦岸遺願,親友將他的骨灰撒在故鄉北小營村的麥田、樹林和河水中。
葦岸生前出版散文集《大地上的事情》(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,一九九五年四月);編選“當代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”十人集《蔚藍色天空的黃金· 散文卷》(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,一九九五年十二月);在病榻上編就散文集《太陽昇起以後》(中國工人出版社,二〇〇〇年五月)。其後有《上帝之子》(湖北美術出版社,二〇〇一年四月);《泥土就在我身旁——葦岸日記選》(《特區文學》雙月刊連載,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);《最後的浪漫主義者》(花城出版社,二〇〇九年十月);《大地上的事情》(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二〇一四年五月)。
目 錄
第一輯
大地上的事情
一九九八 廿四節氣
…………
第二輯
去看白樺林
秋天的大地
…………
第三輯
少數的意義
——致一平
梭羅意味什麼
——致樹才
…………
第四輯
人必須忠於自己
我與梭羅
一個人的道路
——我的自述
…………
第五輯
我熱愛的詩人
——弗朗西斯· 雅姆
去看食指
…………
第六輯
大地短詩
三 月
結 實
…………
第七輯
英國當代詩人
——格林· 瓊斯答問錄
索爾仁尼琴自傳
附錄一 葦岸生平及創作年表
附錄二 葦岸作品的後續傳播
最後幾句話
後 記
編後記 有成與未盡
序 言
自 序
古希臘詩人卡利馬科斯説:“一部大書是一大災難!”當我整理數年的心血之作,最後結一冊小集時,我想到了這句話。我心裏説:“還好,我沒有成為一個‘大災難’的製造者。”
《胡蘿蔔須》的作者,也説:“一個用得好的詞兒,比一本寫得壞的書強。”這樣的説法,給我印象都很深刻。幾年前,我在一篇短文中這樣寫過:就我個人來講,我更傾向散文文字的簡約、準確、生動、智性;我崇尚以最少的文字,寫最大的文章。
還是古希臘,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喻,將全部社會成員分為三類人:最低層是做買賣交易的,其次是參加競賽的,最後是旁觀者。“旁觀者”即是哲學家和詩人的本義。後來,在另一本美國學者著的小書《世界名詩人傳》中,我又看到了類似的意思。這裏作者將“旁觀者”更恰當地稱為“觀察者”。“觀察者”就是闡明世界精神,宣揚新的真理的人。與往世比較,看看當代,到處都是“做買賣交易的”和“參加競賽的”,沒有什麼比“觀察者”更少。
“人皆可以為堯舜”,這是我們的一句古話。時代變了,現代人放棄了這種難為自己的努力。消遣與放縱,已成為一種時尚。連我們的曾被譽為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”的作家,也已染上以調侃為榮,以俗人自詡的市井習氣。彷彿世界走到今天,一切關於人的改善的努力,都已徒勞無益。
在西方思想家那裏,有一種説法:只有那些生活在一七八九年以前的人,才能體會出生活的美滿和人的完整性。我覺得新時期以來的一二十年間,在精神的意義上,中國再現了西方几個世紀的進程。現在,我們已經在“一七八九年”之後了。這是一個被剝奪了精神的時代,一個不需要品德、良心和理想的時代,一個人變得更聰明而不是美好的時代。彷彿一夜之間,天下只剩下了金錢。對積累財富落伍的恐懼,對物質享受不盡的傾心,使生命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功能,一切追求都僅止於肉體。
梭羅説,文明改善了人類的房屋,但並沒有同時改善居住在房屋裏的人。我相信這一點。對於人類這一整體的改善,我也許不再抱有信心。但明天並不是世界末日,每一代都是重新開始的,就個體來説,都是可能趨於完善和完美的。我很喜歡泰戈爾這樣兩句話:“每一個孩子生出時所帶的神示説:上帝對於人尚未灰心失望呢。”“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獲得童年。”在這個世界上,我覺得真正的作家或藝術家,應是通過其作品,有助於世人走向“堯舜”或回到“童年”的人。
一九九四年十月
媒體評論
葦岸的主要貢獻是《大地上的事情》,在這個喧囂的工業文明社會里,很少有人關注自然生態,葦岸是其中優秀的一個。
——樓肇明
在中國,如果説曾經存在過少數誠實的、嚴肅的、堅卓的寫作者,那麼,我必須指出:葦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關於“大地道德”的主題,在中國現代文學中,具有開創的意義。
——林賢治
葦岸同樣是一個將身心融入了自然的人。豪格在一首詩中説:語言的藝術,應該讓人們從中聞到茶葉、生土和新柴的氣味。從葦岸的散文中我們的確可以嗅到它們。我以為葦岸的作品是會讓人們永久地熱愛並銘記於心的。
——林莽
葦岸,你就這樣走了。在你走後,莊稼仍會一茬一茬生長,秋天會到來,雪會降下來,黃昏有時仍會美麗得驚人。而我將忍受你的不在,你的永久缺席。
——王家新
有時,我甚至會想,他死了,不在人世了,他的“完整的人”的形象反而更突出了,因為他的“不在”,反而使他的“曾經的活着”獲得了一種更純粹的“在場”:樸素、真誠、認真得讓你擔心他會受到傷害……這世上,像他這樣一心向着善並且實踐善的人,實在是太少、太難得了!
——樹才